一篇关于互联网、手机和科技的文章是给大家看的。相信很多朋友对互联网和手机技术还是不太了解。然后边肖还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手机和互联网的相关信仰,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会喜欢。
在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中,中国联通的一些做法往往与其他两家有些不同。近日,中国联通和腾讯推出了一款名为“腾讯大王卡”的手机卡,点燃了讨论的话题。
随后,中国联通和支付宝宣布联合推出手机号品牌“蚂蚁宝卡”。个人认为,中国联通此举可以用“企业定制SIM卡服务”来形容,从而推进基于SIM卡的个性化运营,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既充分发挥了管道的优势,又合理利用了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也标志着电信运营商从发卡环节开展流量落后业务模式的新尝试开始。这种定制SIM卡的意义在于,不仅便宜,否则,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无非是换个方式打价格战。反而是从管道源头发卡时期开始推广的落后模式,属于电信运营商流量落后业务模式的范畴。关键是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高的价值?
这种落后的模式创新将有助于提高定制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电信运营商、定制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共赢。
首先,公司定制了SIM卡,看起来真的很便宜
2016年10月中旬,中国联通与腾讯公司针对腾讯应用推出定向流量折扣套餐卡——“腾讯王卡”,与之前中国联通等厂商提供的优惠相同,手机用户在使用微信、QQ、腾讯视频、QQ音乐、腾讯游戏等腾讯应用时消耗的流量全部免除。这对腾讯产品的重度用户很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互联网流量的恐惧。
2016年11月中旬,中国联通与支付宝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手机号码品牌“蚂蚁宝卡”。蚂蚁宝卡分为大宝卡和小宝卡。新老联通用户在支付宝上可以获得手机流量礼、专属套餐、专属昵称等福利。蚂蚁宝卡也引入了芝麻信用,用户及时的表现行为将有助于信用的提升。
蚂蚁宝卡套餐价格低于联通官方价格,套餐内流量差高达3倍(在中国联通官方资费介绍中,4G套餐最低56元,可获得500MB国内流量,100分钟国内语音。国内语音超套餐,官方套餐0.15元/分,大宝卡包0.1元/分)。还有腾讯王卡,腾讯的应用是无流量的,对于用户来说没有互联网流量的烦恼。套餐以外的流量价格也很优惠。
所以,中国联通提供的两种企业定制卡,除了便宜还是便宜之外,似乎进一步渗透了套餐收费。
第二,如果企业定制SIM卡,会不会走另一条价格战之路
根据一些行业分析和媒体报道,普遍的看法是,中国联通推出了腾讯大王卡和蚂蚁宝卡,这是中国联通发起的新一轮价格战,以互联网公司的实力推动编号。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其他两家公司的强烈反击,尤其是中国移动。
于是,中国移动内部会议PPT关于中国联通在推出腾讯大王卡系列产品时所采取的极端资费的异常应对措施,很快在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传播开来(当然,从这个版本材料中竞争对手的分析条款和应对措施来看,并不属实。但是,一定有类似的分析和对策。
这似乎意味着,为了抢夺4G用户,三大电信运营商将在至关重要的发卡放号问题上展开新一轮价格战。尤其是圣诞节、元旦、春节将至的时候。
真的会是吗?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最好也不要打这样的价格战。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去年一轮“提速降费”的价格战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并没有继续发起大价格战的基础。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速”,“减费”是第二要务。
更重要的是,如果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内部人士只把中国联通推出的腾讯大望卡和蚂蚁宝卡当作价格战的信号。那么,只能说这样的认知判断是令人遗憾的。
第三,为企业定制SIM卡的关键是提升运营商落后的商业价值
lign: left;">其实,从中国联通推出的腾讯大王卡和蚂蚁宝卡的资费设计的深入解读可以注意到,如果把这类企业订制SIM卡放在流量经营创新背景下,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以中国电信成立综合平台开发运营中心专门团队开展基于流量后向经营模式业务为标志,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在流量后向经营模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于后向模式的流量消耗持续翻番。因此,如果电信运营商对待中国联通的此举,仅仅仍然停留在前向经营放号发卡的价格战的层面,那就显得太缺乏业务高度和基本的判断力了。在个人看来,一方面,中国联通推出的企业订制卡的创新之举,是把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腾讯大王卡对于腾讯内应用免流量为例,这从SIM卡侧把定向流量的具体做法进行了优化,从而使得此前在流量后向经营中针对定向流量包、流量池的复杂IT配置得到了优化。这既提高了电信运营商在管道侧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复杂的流量资费套餐的配置效率。特别是在实际运作中把过往一些可能互斥的配置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一方面,从面向用户侧来看,套餐流量价格及其优惠,但这仅仅是用户侧支付的对价。实际上,企业订制卡就意味着企业侧还要因此付出一定的对价。比如,腾讯大王卡针对腾讯应用免流量,这仅仅是免除了用户使用应用担心流量的恐惧,这种免除实际上是需要腾讯公司为用户买单。或者直接对消耗的流量进行总量结算,或者拿出腾讯应用的其他收益与中国联通进行分成。其核心还是在于通过双方的优势,让用户消费更多(要么是消耗更多的流量,要么是在腾讯应用上消耗更多的时间)。因此,这不是简单的流量资费的价格战。
第三,从企业侧来看,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长期霸占用户移动端桌面和时长的腾讯公司,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在用户渗透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如何让庞大的存量用户在腾讯各类应用上消耗的总时间量增加,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是包括腾讯公司在内的各巨头的关键问题。而用户对于流量消耗的恐惧成为一个关键障碍,因此,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双方在达成利益分配共识后共同做大蛋糕。这对于互联网公司也是有益的。
第四,腾讯微信与阿里支付宝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样在其他各细分应用领域也都有类似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格局便成为电信运营商提高流量经营价值的基础。此次,腾讯大王卡和蚂蚁宝卡,可以说是互联网巨头为了在争夺更多的用户时间而进行的一场新的拼杀。记得在此前关于流量后向经营业务模式的讨论中就提到过,电信运营商利用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通过流量这种刚需资源的运用,是可以从企业后向侧获得更高的价值的。
最后,对于用户而言,前向流量资费大幅下降,特别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应用由提供服务的企业买单,大大降低了对于上网流量的恐惧,获得了更多的消费利益(当然,从来就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从此,用户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因此,个人对中国联通分别推出腾讯大王卡和蚂蚁宝卡这类企业订制SIM卡的做法,表示积极的肯定。这是电信运营商在流量后向经营模式上的又一创新尝试。并不是简单的所谓的发卡放号的价格战。如果电信运营商不能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研判业务,而是再次发起新的价格战,那只能说,活该你们压力大!至少,有些压力是因为你们错误的判断而采取的错误的手段造成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